联系客服专员

TL: 13000000000

黔菜网

qiancai114.cn

挖掘黔菜  宣传黔菜   提升黔菜

贵旅集团邀您开启“醉美黔菜”寻味之旅
来源: | 作者:黔菜网 | 发布时间: 2024-04-06 | 34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
贵旅集团邀您开启“醉美黔菜”寻味之旅



贵州画报


贵州位于中国的西南部,地处云贵高原,东靠湖南,南邻广西,西毗云南,北连四川和重庆,以高原、山地、丘陵和盆地居多。俗话说“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”,贵州因其独特的地形气候,致使自然资源丰富,产品类别多,尤其是各种山珍原生态产品,让贵州黔味菜系独树一帜。

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一方人创造一方菜。为系统展示和传播贵州的美食文化,贵旅集团联合《贵州画报》策划推出“醉美黔菜”专辑,通过寻味、品味、回味、意味四个篇章,带领大家一起走进黔菜世界。


今天,将为您呈现“寻味”篇章,探寻藏在远山的美味。

/ 卷首语 /

淡淡的鲜香,缓缓地沿着口、鼻与眼的神秘通道,荡漾进我心灵的至深处。让我在朦胧与沉醉之间,品味着黔菜,这深山与高峡间神秘的精美……  

有人说黔菜是融合了时代的产物;有人说黔菜是融合了地域的产品;有人说黔菜是融合了时间的历史,但我更愿说,黔菜是鲜与香的完美融合,黔菜是过去与现代的勾兑,黔菜是联通未来的憧憬。 

“黔”,在中国文字中本意是“黑色”。黑色的食品是生态的食品、健康的食品、营养的食品。黔菜以“黔”为首,它界定了这类菜肴的属性,更界定了这类菜 肴的渊源。 

“黔首”在中国古代是指由老百姓创造的菜,由老百姓传承的菜,保留在广泛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菜,是最具生命力的菜!

贵州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,加上世居汉族,共有18个世居民族,另外还有31个旅居民族。他们把他们的生活习俗与文化,当然也包括了饮食和菜肴文化,融入贵州。同时贵州地处云贵高原的破碎区,地块分割严重,历史上交通 极为不便,民间就有“三里不同俗,十里不同天”之说。这样的环境和地貌,也造成了进入贵州这块神奇土地上的人群成碎块状分布,从而为中华民族保留下了生态的菜肴“博物苑”。

有人说黔菜生态自然,有人说黔菜香辣异酸,其实这仅仅是黔菜的一小部分特点,黔菜文化的真正底蕴, 是深藏于黔菜调味和养生秘诀中的代盐文化。众所周知,贵州不产盐,世人皆说“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。”可是古人中又有几人知道,黔道之难何止难于蜀道的百十倍。由于当时的交通阻绝,更源于各封建王朝苛刻的盐税,贵州地域内曾达到“斗米斤盐”,甚至是数斗米换1斤盐的程度。缺盐人就会脱水,一旦脱水,轻则全身无力,重则危及生命,这也就是今天黔南、黔东南一带盛传“三天不吃酸,走路打蹿蹿”的原因。缺盐,于是贵州人掌握了以酸、硝、灰中的硝盐代替食盐以解决生理问题,后来辣椒进入中国,聪明的贵州更是将这种被当作观赏植物的东西在思南变成了食品,从而让“香辣”进一步丰富了黔菜的味型。 

黔菜是一段历史,黔菜更是一种乡愁,让我们徘徊在黔菜的香与辣之间,一如徘徊在贵州的山与水之中……

旅游是一种心路,是对自己所不熟悉文化的探秘。其实,品味菜肴又何尝不是一种旅游,一种别样的心途之旅。中华民族是有机而紧密的共同体,而共同体中的各个民族,无一不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,正是这些特色和个性让中华文化更多彩纷呈;更丰姿冶丽;更深具活力。而我们的饮食文化不也是这样吗?南粉北面、东粥西饼,一地有一地的习俗;一地有一地的特色,这无一不与当地的物产、地形和气候相关。


纵观华夏九州菜肴,鲁菜咸香纯正;川菜鲜浓并重;粤菜鲜而不俗;苏菜原汁平和;闽菜鲜香不腻;徽菜重油重色;湘菜香辣软嫩;浙菜脆软清爽,无 一不各具特色,但就最基本的味型而言,不外乎鲜、香两味。中国菜肴近水求鲜而近山求香,鲜极称腥而香极叫膻。唐朝诗人孟郊曾诗曰:“旧说天下山,半在黔中青。又闻天下泉,半落黔中鸣。”贵州有山有水,所以黔菜是香中存鲜、鲜中带香,鲜香并重、酸辣适宜。


鲜香之下蕴含酸、甜、苦、辣、咸五味,《本草纲目》曰,五味入五脏养六腑,黔菜中五味俱全,黔南、黔东南的酸汤;黔西、黔西北的酸菜,把制酸、用酸推到了极致。黔北、黔西的用糖,可谓妙到颠毫。黔北、黔南的用茶入菜,是苦味运用的巅峰。黔东、黔中把辣味玩转得出神入化。且因历史上贵州极度缺盐,对除食盐外其他矿物盐和生物盐的运用,纵观九州难出其左者。


贵州是多山的,多山的地区气候多变,在贵州境内,处处是“一山分四季,四季不同天。”于是黔菜从不缺少从亚热带到寒带的原生植物,当然也包括陆生动物和水生动物,从不缺少富含锌、硒等微量元素的蔬果,从不缺少适合在各种碱性、酸性和中性土壤、水质中生存的作物。于是,贵州就有了藏在闺中人未识的沿河白山羊、天柱驼鸭、黎平小香鸡、凤冈雪花牛、重安江油鱼、龙宫盲鱼、清镇花鱼、草海鱼包虾;有了丹寨的大叶韭菜、普定的白旗韭菜、盘州的凤尾仔、睛隆的菌子、榕江的小香椒、三都的鸡汤菜;有了众口交荐的平坝灰鹅、 安顺黄牛、从江香猪、江口冷水鱼;有了毕节小黄姜、 兴仁的薏仁米、毕节的苦荞,有了数不胜数的黔菜原材料…… 


寻味黔菜,我们就任心在这独特的黔菜秘境中去旅行、去遨游,去品味这个不一样的贵州。

美丽乡村万峰林 张霆 / 摄


贵州味道是辣中带酸,又野趣本真,这是贵州的高山造就的。因为这质朴的本色,让它在各个移民潮中博采众长,有了最鲜明的特征——融合。



贵州人不怕辣

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羊场镇陇公村辣椒丰收  罗大富 /摄


贵州气候潮湿,多阴雨,需要辣椒的刚猛热烈。辣椒中含有的辣椒素,可以散寒除湿。辣椒也是缺油少盐时,最容易送饭入口的调料之一。黔辣之纯粹,表现在贵州栽培的辣椒品种和食用辣椒方法的不计其数,民间家常菜几乎无菜不辣,而且近乎餐餐都要用到辣椒蘸水。


贵州虽然多高原山地,但土壤却恰好适宜辣椒生长,全省内北有虾子、南有关岭、中有花溪、西有毕节、 东有天柱,皆为著名的辣椒产地。贵阳小河辣椒、遵义牛角椒、虾子朝天椒、绥阳小米辣、大方皱皮椒、乌当线椒、独山皱椒、毕节山辣椒、党武辣椒、大方鸡爪辣椒,等等,产地名椒,俯拾皆是。

制作好的辣子鸡肉质紧实,味道鲜美 康瑜 / 摄


再加上制辣方式的不同,加工成不同的“辣味”——糍粑辣椒、烧辣椒、擂辣椒、煳辣椒、油辣椒、糟辣椒、 辣椒酱、泡辣椒、阴辣椒、面辣椒、鲊辣椒、香辣脆,等等,有的辣得让人张口咋舌,大汗淋漓;有的辣而香;有的香而不辣;有的辣得干香浓郁;有的辣得回味无穷……辣的口味也因此变得更加丰满。多少中国人舌尖上的乡愁是一瓶叫“老干妈”的辣椒酱,它就是贵州出品的。

糟辣剑河白香猪  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供图


辣,虽然被列为“五味”之一,但其实并不算味觉,而是口腔的一种焦灼感。在祛湿御寒的手段变得越加现代多样的当下,吃辣更多的是一种口味的传承,辣味就似贵州人的性格,率真泼辣,风风火火。


三天不吃酸,走路打蹿蹿

白酸汤与红酸汤  蒋世良 / 摄


《续黔书》有载:“黔介滇蜀之中,独不产盐,惟仰给于蜀,来远而价昂。”在盐尚未惠及贵州之前,除了辣椒,食物发酵出来的酸也能帮助减缓钠离子的流失。黔东南俗语“三天不吃酸,走路打蹿蹿”也说明了这一个深刻的道理。


贵州的酸是主角,不是醋的酸味,而是食物自然发酵出来的味道。


酸汤鱼,算得上最广为人知的贵州美食。它的底汤多为红汤,以黔东南毛辣角(野生小西红柿)为基础原料,加入仔姜、大蒜、红辣椒、精盐及白酒, 置于土坛子里,密封静置半个月,等待时间带来的味道转化。毛辣角酸的醇厚,酵出来的红汤通透爽朗, 不着荤腥地吃也不寡肠胃,再加上木姜子的特殊辣味,让人胃口大开。

酸汤与美食的碰撞 康瑜 / 摄


酸汤种类很多,以汤质亮度分为特级高酸汤、高酸汤、上酸汤、二酸汤、半清酸汤、浓酸汤、半浓酸汤等;以味道分有甜酸汤、咸酸汤、辣酸汤、 麻辣酸汤、酸辣酸汤、甜咸酸汤等。


酸的味觉门槛很低,可能也正因此,酸汤鱼能行销全国。


野味和野趣

晾晒的鱼块,经过时间的沉淀,风味变得愈加浓厚 孙亚光 / 摄


“野”味,一直是黔味的点题之作。《水城厅志》 记载,康熙三年,平西王吴三桂率领云南10镇2.8万兵马,由归集入水城境,镇压水西彝族土司,官兵到达水西后粮草严重不足,官兵们取来屋顶瓦片和腌窖食物的瓷器土坛,架在火上用猎获的荤素野味烤烙充饥。后来这无奈之举竟使人们发明了烙锅这一独特的吃法。 

风味折耳根  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供图


山中随处可取、一年四季可食用的折耳根,为很多菜品画龙点睛,凉拌、炒、炖、焖等多种技法都能出其美味,尤其是在蘸水中,丰富了辣椒蘸水的层次,让人欲罢不能。春夏鲜吃,一年四季水发干品的蕨菜;夏冬二季出产的鲜笋和常年水发的筒筒笋;数不清的山野菜、野山菌常年不断……


香糯和软滑

布依族五色花糯米饭 张帆 / 摄


水稻是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,可以分成糯性和非糯性两类,在贵州都很常见。


糯稻虽然产量不高,但耐寒、肥料要求低;糯米饭的油脂丰富,结实耐饿,是庄稼人最值得依赖的食物。糯米在贵州是粽子、糍粑、米酒、油茶等食物的基础食材,也是腌制鱼、肉的辅助材料。城里人把糯米饭、糍粑当早点,乡村地区则将烹制糯食作为生活富足的象征。食糯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当属黔东南,高山梯田里,连绵着成片的原始糯稻,在千百年的育种演化下,培植出了红糯、黑糯、白糯、长须糯、秃壳糯、香禾糯、野猪糯等糯稻品类。糯米制品可用蒸、煎、炸、煮等不同烹制方式,其香不同,奇香无比。

贵阳传统豆沙窝  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供图


糍粑,源于战事,为保战中食粮,将米蒸熟,筑成块,堆成墙,蒸煮或直接食用均可,逐渐流行开来。如今将糯米蒸至九成熟舂茸成粑粑,有香醇软糯的糍粑、饵块粑,以及土豆糍粑、糯玉米糍粑、糯高粱糍粑、糯小米糍粑等;还有家家爱做的泡粑、早已成名的糕粑稀饭、粽粑、褡裢粑、糯团粑、棉菜粑、清明粑、油炸粑,等等,数不清道不完。


黔味渐成

一家人一起吃着豆花饭,其乐融融 肖芳 / 摄


辣、酸、野的味道和以糯米、大米为主食,都只是贵州味道最基础的特征,是久居高山,自然馈赠原初的味道。对物产、食材的加工,则需要“烹饪方式” 的照拂,贵州菜最大的特点——融合,均得益于不断迁入贵州的移民。


贵州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迁入是明太宗朱元璋调集30余万大军驻屯贵州,贵州也正式建省。那时,屯军将士多系江南水乡汉人,移居贵州后,把江南的生产技术、生活习俗、饮食物料带到贵州。明清时期,亦有大量移民迁进贵州,四川、广东、广西、江西、江苏、湖南、湖北的人来到贵州定居。曾经人烟稀少、万山重叠、运输全靠人挑马驮的贵州很快繁荣起来。贵阳、安顺、遵义等地逐渐商贾云集,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繁盛,移民和商贾们不仅带来了各地的商品,还带来了各地烹饪方法和南北佳肴,本地厨师在提升本民族菜肴的同时,取长补短,结合当地原材料和民族饮食习惯,对民族菜进行了改良和丰富。

黔味特色四味碟  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供图


抗日战争时期,南京失陷后,贵州成为大后方。当时很多沿海难胞、大学生、工商人士、军政人员纷纷迁入贵州躲避战事,就业定居,随之迁入的还有一大批名厨,遵义、贵阳的餐饮业迎来了高度繁荣的时期,餐饮名店层出不穷。大厨名家们入乡随俗、就地取材,用原菜系的烹饪技法解读新食材、调和新口味。如今,一批批烹饪大师和他们的徒弟,正身体力行地在筵席厅堂上定义“黔菜”。 


1949年后,“三线”建设队伍进驻贵州,大批江浙沪和东北人入黔,口味融合,菜肴更新。改革开放后,黔味逐渐从民间走向市场,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融合各大菜系风格,时任省长王朝文提出“黔菜” 概念,形成官方菜系。 

烟熏腊肉,浓郁乡愁 张帆 / 摄


贵州是名副其实的移民大省,黔菜是山地饮食、江河饮食、民族饮食的融合,在最简单的烧炙、腌渍、烙、酿、煮的基础之上,博各菜系烹饪术之特长后,或许能另辟蹊径,创造出融合菜的新标杆,让黔菜早日出山。

醉美黔菜一桌宴   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供图


延伸阅读:


2023年,“黔菜师傅”工程推广活动举办“醉美黔菜一桌宴”菜品现场制作评比活动,9个市(州)精心遴选当地特色美食,通过现场烹饪、摆盘、解说等进行展示参评。最终遴选出具有贵州地域文化和烹饪特色的经典菜肴46道,组成“醉美黔菜一桌宴”菜单2份。每份菜单包含23个菜品,其中凉菜7 道、热菜11道、小吃5道。

文/吴茂钊


编辑/王雯佳 杨蕾


校对/许婷


一审/廖迅


二审/夏进


三审/吴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