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食·美说│吴茂钊:为黔菜的发展鼓与呼
作者:吴茂钊

2003年,编辑《贵州美食》杂志时,与已经退休后全力致力于铜仁餐饮发展的丁成厚老先生结识,一是许多投稿需要对接,二是请丁老为当时负责的《中华食文化大辞典·黔菜卷》约稿,丁老欣然答应,并次次邀请我去餐饮企业走走看看,了解一线需求和铜仁黔菜概况。
一生为革命为工作劳苦退休后,反而比工作时更加的忙碌的丁老,背着背包,行走于餐馆酒店,不用招呼直入厨房,与大厨师小厨师交流,也与餐馆老板和酒店经理沟通,丁老所到之处,男女老少多招呼为丁伯,没有一处受到阻拦,没有一人流露出不喜欢之色,即使丁老苦口婆心的要多学习的唠叨。

路上,丁老对我说从,解放时,他从部队到军校司务,后来前往滇黔铁路管物资管生活,与餐饮结下不解之缘。为了照顾年迈父母,转业回到铜仁,在市商务局(原专区商业局)饮食服务科从工作人员到科长,期间开展培训、鉴定和组织赛事等,因业务与餐饮企业一道提升黔东菜系,以致于退休后退而不休,反而比之前更忙,做过酒店专业厨师,后来干脆做职业美食记者、美食书刊发行人,将知识送进厨房,二十年如一日,坚持至今。
工作的需要,也是爱好所在,丁老一直有记笔记、整理笔记和总结、观察并与时代相融的好习惯,可以说把控着一个时期的秘味贵州,且各个时期均有文章发表,东方美食多次以卷首语刊发丁老文章,中国烹饪、四川烹饪、川菜、贵州美食杂志等都发表过文章,《中华食文化大辞典?黔菜卷》《贵州农家乐菜谱》《贵州风味家常菜》《贵州江湖菜》《苗家酸汤》《铜仁百味》等图书编委,积极参与黔菜书刊编撰工作。丁老经常提起刚参加工作时的一句话,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,适当时候可以先戴帽子后穿衣,积极推进自身和行业的发展。工作期间,作为地区代表参与全省烹饪大赛组织,结识黔菜大伽和全国知名餐饮人,回忆起与各时期黔菜泰斗、黔菜宗师、黔菜奠基人赖炳荣、王炳清、古德明等的合作,犹如就在昨天,更像是一本活历史书籍,甚至保留着书信手迹,难得至极。

丁老也是近二十年来,一直站在黔菜鼓与呼的前列,一直呼应着1930年出生的黔菜总领军王朝文老省长和黔菜泰斗古德明老先生;一直站在同为1935年出生程天赋、葛长瑞、杨翠光、张乃恒、杜青海等黔菜光大队伍中,摇旗呐喊,亲力亲为;一直致力于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,只要是黔菜的事,就是大事,任何事务当让路,不畏艰难险阻,无任何怠慢消极。
《铜仁百味》审稿和《中国黔菜大典》组稿,八十出头的丁老站在第一线,走在最前头。在为丁老整理书稿时,丁老忙前忙后,清晰记得稿件先后顺序,甚至单篇文章数个版本的修改时间等。
与丁老的相识时间,差不多是我致力于黔菜观察与研究、编辑与出版的时间,与丁老的交流与沟通都在黔菜上,似乎所有的谈话,都集中在黔菜的发展上。
为黔菜的发展鼓与呼,是我与丁老十数年忘年交的小结,权当秘味贵州序。